日常生活中難免碰到問題,這些問題要不要解決,如何解決才是最恰當,在在都考驗著我們。例如:我的老爺機車,雖還可以跑,但引擎聲音大,耗油,難操控。因為預算的關係,而且此車頗有衝力,還不打算換新。
我送到機車行請他們估計修理費。第一家老闆聽我的描述,試了試車子,似乎見獵心喜,開始開價,修理費一共5千多,隔天取車。
貨比三家不吃虧,再找第二家車行。老闆仔細聽引擎聲、試騎後,直接告訴我,引擎還可用一段時間,如要修理的話,費用不少,沒那個價值,建議騎到壞再換新車。我考慮了一下,向老闆說此車難以操控 (加油的「把手」很難轉動),他說不彷先換加油線,費用400元.。
換好了「加油線」,「把手」用起來簡直像新車的感覺一樣,由於控油精準,行走更順暢,引擎聲也不那麼刺耳,最重要的是省油多了。
為何變省油?令我聯想到一則小故事:
某家生產瓶裝調味料的公司,面臨業績衰退困境,欲振乏力。一天,老闆召集幹部們「腦力激盪」,想解決辦法。正當大家苦無對策之際,一位清潔工脫口而出:把瓶子的出料孔(請見下圖)弄大一點不是得了。(孔大,用量就多,銷售量就增加,很妙)。
消費者在倒調味料時,出料量的多寡決定在孔徑的大小以及倒料次數。原理如同機車加油把手,轉得越大,噴油越多,我的車在修理前,難以操控,把手須大力轉動,往往開大了油口,油多不但浪費而且行駛不順,引擎聲忽大忽小。修理後,容易微調,行駛順暢,將把手控制在最小處,不就省油了嗎?
所以,同一個問題,解決方式可能不只一種,如何抉擇最經濟有效,值得我們細心揣摩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