難題  

人如果堆積許多難題,或者對於該做的小事拖延累積,就會感受到強大的壓力。至少它會令你不安,或有不愉快。積壓拖延的習慣,會擴大難題和嚴重性,令你無奈和自責,甚至會發展為莫名的沮喪。


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(William James)曾提醒大家:你每天都做一兩件你應做但不想做的事,這能減輕精神負擔,同時讓你覺得愉快。


一些年輕人,他們消沉慵賴,做起事來不帶勁。他們承認生活不正常,晚睡晚起,有時睡到中午才起床。頹廢的感覺,加深其自責:經常陷入消沉的情緒狀態。由於工作不力,一連換了幾個工作,還是被炒魷魚。這些人既非憂鬱症,也不是什麼情緒失調。他們的問題出在不肯面對難題。


他只做容易的事,對於困難的事,總是找個理由,把它擱在一旁。他理直氣壯地表示:「就像在學校做考卷一樣,會的先做,不會的有時間再去想;事實上,我根本沒有時間去想那些難題。」我恍然大悟,一個人竟然會在準備升學考試中學會逃避困難和繁瑣的事。


照理說,孩子應該在三到六歲之間,就開始學習主動的習慣,到小學畢業,自動自發和負責的習慣已漸形成。不過,我發現初中階段的學生,有些孩子,根本缺乏這種習慣,他們的智力在平均水準之上,但成績卻很差。他們不願意面對困難,努力用功學習該學的智慧,而採取玩樂、翹課或翹課。詢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,他們告訴你,「因為好玩,我一時忘記。」


這些不願意面對難題的人,往往是任性的,在情緒上甚至表現得失控和衝動。他們容易狂飆,彼此衝突,提早嘗試雲雨。他們有個共同的行為模式:先玩再說,後果以後再設法逃脫。這些人一旦到了成年,逃避所有的重要工作和困難的問題,於是過著失敗的生活。他們的生活雜亂無章,情緒易衝動,婚姻不幸,意外事故發生率也高。


  面對困難和耐心應付厭煩的事,是一種習慣。人一旦養成這個好習慣,做起事來就會稱心順意。當你碰到困難時,若能正視它,即刻採取行動,就會激發專注、創意和毅力。我學會直截了當面對困難。這做來並不容易,但卻很管用。我每克服一次困難,就覺得下一次比較容易些。


許多人都怕麻煩,或者畏懼困難;於是養成了逃避責任和臨陣脫逃的習慣,人一旦養成拈輕怕重,不能面對生活與工作的挑戰,就成為性格上的一大弱點。怕麻煩,畏懼困難,會使人先挑容易的做,而跳過難題不做。這一來,就會失去獲取他該取得的知識、能力和經驗。心智的成長會陷於停頓,對於生活在變遷快速社會的現代人,往往會造成無能力的落後現象。於是心理學家們承認,延緩報償是適應生活與工作必備的能力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不願意奉行先苦後樂;不肯把該做的事做好再行享受報償,就會陷於先樂後苦的悲劇。


有些人喜歡把時間花在眼前有報償的事上,而對於生活與工作的基本面,不肯多花工夫紮下厚實的基礎,於是生活中許多重要的事,可能拖延不予理會。例如只顧賺錢,而忽略家庭、生活品質的健康。他們把這些基本而重要的事,視為困難和麻煩,對此作長期的拖延擱置,終究會失去幸福。


面對困難,延緩享受,到你把該做的事做好,叫做延緩報償。這是把生活中的苦與樂,在順序上作個調整,亦即先去克服困難,解除其痛若,緊跟著就能得到快樂和精神上的安泰。我們該認識的是:
心智的成長和成功,蘊藏在困難和麻煩的事項裏。
勇敢面對困難是生命成長的關鍵。
每日都該做一兩件該做而不想做的事。
面對困難不但令你喜悅,而且能令你有成就感。

一個優秀的專業人員,或者成功的人,都有著不畏艱難的習慣,他們懂得當然以赴,絕不拖延。每個人都有難題要處理,也唯有願意克服它,才能展現創造潛能和生命的活力。當然,也唯有能迅速處理困難的人,才有健全的心靈,並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安寧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執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