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想追求快樂,本文是很好的材料:

()、哪些變數可以真正影響快樂?

根據《Time》雜誌2005年所做的專題,引述綜合研究發現:

財富:一點點。

婚姻:有,已婚者通常比單身者快樂,但有可能是他們原先就是比較快樂的人。

宗教信仰:有。雖然很難分辨究竟是神的緣故,或者是與人互動的關係。

朋友:有。

教育:沒有。

年輕:沒有。事實上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沮喪。

看電視:一天看超過三小時,特別是看連續劇的人比較不快樂。

 

 

()、什麼可以讓人快樂?

人類50年來,平均收入成長2倍,但是快樂程度並比不上50年前。

 

從金錢、學歷成就及性愛而來的快樂,在到達一頂點之後,反而呈現邊際效益遞減,就像踏上了「享樂跑步機」,越追逐,慾望越高,很容易上癮,滿足感自然降底。

 

 

()、愉悅與滿足感的不同

神經心理學家老早就發現,沒有意義的快樂不能持久。正向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認為:必須先區分愉悅與滿足感的不同。

愉悅是感官上的狂喜,但來得快、去得也快。

 

滿足感必須是做了最喜歡的事後帶來的意義和感覺,快樂的感覺才會更深層。

 

大多數人(包括成功人士)並不自知,他們所追逐到的,是愉悅,感官上的狂喜。

 

 

()、快樂的條件1

洪蘭教授說,一個人要真正快樂,必須要有下述條件:

一是有實質上引起快樂的原因,這跟我們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有關。

二是快樂必須有意義,愉悅感覺才能持久,這與大腦額葉的活化有關。

 

 

()、快樂的條件2

1.社會的品質(包括政府的穩定度、物質的豐裕度、個人主義的興盛度)。

2.一個人的社會地位(財富、職業、人際關係等)。

3.個人的條件(遺傳基因和人生經驗)。

4.運氣的好壞。

 

 

()、認識自己的「有」
『今天我有了什麼?」

多數的人每天都抱怨:「我沒有錢,我沒有成就,我的愛沒有應得的回報……。」這樣的心理狀態讓人很難快樂。

 

胡海國(精神科名醫、台大教授)主張:「我們必須用『新我有主義』,對抗嚴重的心貧症。」

什麼是新我有主義?我有,

一是認識自己的資產;二是我有能力給。

 

胡海國形容,當人能認識自己的有,並能與他人連結:「就像樹的根一樣,心,就站穩了。」

 

 

()、台灣人如何快樂?(聯合報:三消找快樂)

作家王文華提出「三消」理論----消費、消化與消失。

王文華說,不開心可以去買東西,順便刺激經濟,但「消費」只能獲得短暫快樂。

 

第二個快樂之道是「消化」。這一年有太多複雜事,一旦生活變複雜,就再也快樂不起來。因此,必須學會「消化」,簡化複雜生活,也不要囤積太多複雜感受,內在心靈與生活空間一旦敞亮,人自然快樂起來。

 

「消失」是第三個快樂之道。趁元旦四天假,不妨「消失」一陣子,出外度個假,關掉手機,斬斷與社會、公司的連結,放鬆緊繃的神經。當你跟生活保持距離,反而會看清自己最需要什麼,找回自信與快樂。

 

 

()、假如你想快樂~~

一小時,就去睡個午覺。

一整天,就去釣魚。

一個月,就去結婚。

一整年,繼承一筆遺產。

一輩子,去幫助別人。

------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。

 

 

()、什麼是真實的快樂?

那就是「心的滿足」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執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